济南长途汽车运输有限责任公司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 行业综合
     新闻动态
要闻资讯
基层产业
通知公告
处室经管
行业综合
专题专区
多媒体室
行业综合
这些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和绿色出行典型案例供参考
发布者:济南长途汽车运输有限责任公司  发布时间:2023-9-10 10:32:00  阅读:355次 

交通运输部办公厅关于印发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和绿色出行典型案例的函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新疆生产建设兵团交通运输厅(局、委):

近年来,各地交通运输主管部门深入贯彻党中央、国务院重要决策部署,深入实施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战略,鼓励引导绿色出行,在加强政策支持、加大政府投入、完善场站设施、保障路权优先、优化提升服务、促进衔接融合、加强行业治理等方面,探索形成了一批好经验好做法。为指导各地结合实际持续深入推进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构建完善绿色出行服务体系,在各地推荐、专家评议的基础上,部组织遴选了13个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和绿色出行典型案例。现印发给你们,供参考借鉴、学习推广。后续部将定期总结各地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和绿色出行典型经验,印发各地交流互鉴。

交通运输部办公厅

2023年9月13日

抄送:部政策研究室。

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和绿色出行

典型案例

一、江西南昌:加强公交用地保障,促进公交优先发展

(一)总体情况

江西省南昌市将保障城市公共交通用地作为贯彻落实城市公交优先发展战略的重要举措,加强统筹规划、资金和用地等政策支持,探索用地综合开发,取得了积极成效。

(二)主要做法

一是加强政策支持。对公交企业按规划自筹资金新建公交枢纽场站的,南昌市给予免征城市基础设施配套费相关政策支持,免征各类建设项目规费合计2500余万元。以南昌市政府会议纪要形式明确公交首末站建设用地均按照学校地价(60万元/亩)供地。

二是加强规划实施。南昌市在城市总体规划中明确提出遵循“公交优先”的城市交通发展战略,全市中心城区在片区控制性详细规划中共布局70余个城市公共交通场站用地,面积约45公顷,为全市城市公共交通场站建设提供了用地保障。

三是探索综合开发。出台关于促进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的意见,明确对具有开发价值的场站可采取“建设-转让”(BT)、“建设-经营-转让”(BOT)等方式,引入投资建设主体,解决场站建设资金,在确保公交场站基本功能的基础上,因地制宜进行综合开发利用,相关收益用于城市公交事业发展。南昌市结合公租房、廉租房的建设,按照地上绿化、地下停车的原则,在地下部分规划建设公交停车场。

(三)取得成效

2012年以来,南昌市共规划公交场站用地500亩,市公交企业自主投资14.33亿元,建成各种类型公交场站26个,总建筑面积38.8万平方米,可停放公交车1300台,城市公共汽电车进场率达到100%。

二、四川成都:推进公交专用道成网运行,提升公交运行速度和吸引力

(一)总体情况

四川省成都市按照“公交优先、科学设置、需求匹配、连片成网”的原则,精准施划公交专用道并动态灵活调整,强化公交专用道使用监管,取得积极成效。

(二)主要做法

一是同步精准施划,匹配城市建设。推动公交专用道与新建城市干路同步设计、同步施划。公交专用道覆盖主要跨区客流廊道,实现中心城区与外围城区的紧密对接和快速直达,提高城市公共交通出行效率。推动公交专用道与道路扩能改造同步施划,在三环路扩能提升改造的同时,沿辅道增设公交专用道,使公交线路运行速度和准点率稳定在较高水平。

二是按需灵活设置,动态优化调整。结合公众出行需求和公交运营实际,灵活施划公交专用道,保障多场景公交路权优先。在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外围瓶颈路段,设置公交专用道和就医单向道消除道路交通拥堵,公众就医通行时间由30分钟缩短至10分钟。在新光路等较窄道路施划逆向公交专用车道24.7公里,实现一环路、二环路公交廊道联接成网,保障高峰时段通勤客流的快速有序通行。动态评估公交专用道使用效率,科学优化低效率公交专用道,兼顾社会车辆通行效率。

三是强化执法监管,保障优先路权。截至2023年7月,成都市已建成公交专用道抓拍设备 1175套,对违章驶入公交专用道的社会车辆进行抓拍和处罚,严管公交专用道秩序,确保公交车辆运行速度和准点率。

(三)取得成效

截至2023年7月,成都市建成公交专用道107条,公交专用道长度超过1000公里,日均运送乘客221万人次,约占公交客流总量的79%。依托公交专用道网络布局190条快干线公交,早晚高峰期间公交专用道路段公交运行速度达到20公里/小时,远高于同时段非公交专用道路段的13公里/小时。其中二环BRT作为成都首条封闭式快速公交,早高峰平均运行速度达30公里/小时,日均客流13万人次,有效提升了公交运行速度和吸引力。

三、河北石家庄:持续推进公交线网优化,多措并举提升城市公交服务吸引力

(一)总体情况

河北省石家庄市现有城市公共汽电车运营车辆3612辆,运营线路240条,线路长度4233公里。针对近年来城市公交客流下降等突出问题,石家庄市通过推进公交线网改革、拓展多元化出行服务、持续推进便民服务举措等提升城市公交服务吸引力。

(二)主要做法

一是持续推进公交线网优化。聘请第三方机构,以“互联网+公交”理念,按照“一线一分析、一线一决策”思路,建立公交线网评估与优化工作机制,对公交线路实施动态调整。2023年以来,对客流量偏低的42条线路,实行定时定点准点运行,让公众感受高效便捷的“掐点”乘车;对50条线路,根据客流的高峰期、低谷期,采用12米车型和10米车型穿插运营,促进节能增效。

二是大力拓展多元化出行服务。升级“石家庄智慧公交”平台,为公众提供一站式公交出行信息服务,提升公众出行体验。与多家单位合作开展通勤服务。积极探索“公交+文旅”新模式,先后开通了5条公交旅游专线。

三是持续推进便民服务举措。2021年以来,推出每周四“公交绿色出行日”“免费换乘、畅享公交”活动。开通适老化公交线路,推动购置80辆纯电动微型公交车,开通10条微循环线路,解决好公众“最先和最后一公里”出行问题。

(三)取得成效

2023年上半年,石家庄市城市公交票款收入1.6亿元,相比2022年同期增长27%;客运量9658.54万人次,同比增长9%。开辟线上定制公交296条,收入400余万元,同比增长84.8%;开通线下定制公交280条,收入2300余万元,同比增长108%。支付宝、微信、银联云闪付、虚拟NFC卡等多渠道移动支付使用比率达到85%。

四、浙江杭州:探索城市公共交通片区治理模式,提升公交精细化服务水平

(一)总体情况

浙江省杭州市丁兰街道距离核心城区10公里左右,拥有常住人口20余万,该街道对外交通拥堵、区域内公交线网不完善等问题较为突出,居民公共交通出行需求难以有效满足。2022年,杭州市以丁兰街道25个社区为试点,探索城市公共交通“片区治理”新模式,实现城市公共交通服务供给精细化。

(二)主要做法

一是构建多元公交线网。利用客流分析溯源系统,分析丁兰街道客流需求,构建多元化的社区公交线网体系。依托公交廊道,优化公交通勤快线4条,实现定制公交“通学快线”的“普线化”运作。通过片区对外交通出行大数据分析,对5条公交干线采取新辟线路、优化走向、调整票价结构、优化调度等措施,发挥常规公交的比较优势。按照不同城市轨道交通站点的接驳需求,新辟、优化公交接驳线路。开通社区穿梭巴士(俗称“丁桥小蓝巴”),实现“招手即停、响应停靠、车跟人走”。

二是提升运营服务水平。通过智能化调度系统的应用,实现精准排班,提高公交运营效率。基于线路运行大数据分析,推行“准时公交”。公交车内无乘客按铃且站内无乘客等候时,实施“响应式停靠”,减少乘客在途时间。优化公交与城市轨道交通接驳,逐步实现班次同频、运营同步,“地铁一到,公交即发”,增强城市公共交通吸引力。

三是改善公众乘车体验。实施城市公共交通站点无障碍问题清零行动,改善候车设施,完善站点亭棚,增设电子站牌。为老年人口较多的15个居住小区提供纸质版“公交出行指南”乘车攻略,通过地图详细标识出小区周边最近的公交站点和停靠的公交线路,居民随时可以领取翻阅。

四是完善公众参与机制。杭州公交以推进实施“片区治理”为手段,与丁兰街道所有社区实行网格化结对互动,建立“三个一”服务机制。“一站点一公告”,完善社区公共交通信息发布机制;“一社区一灵通”,在每个社区安排“公交小灵通”专员,开展公交出行需求及问题调查;“一社区一监督”,在每个社区招募热心居民作为“运营质量监督员”,协助杭州公交提升服务品质。

(三)主要成效

通过片区治理,杭州市丁兰街道公共交通乘客满意度提升19.7%,公交客流量提升20%,城市公交运营效率提升20.5%,有效提升了城市公交的竞争力和吸引力。

五、重庆:完善微循环公交网络,打造“小巷公交”服务品牌

(一)总体情况

为完善城市公交末梢网络覆盖,切实解决群众“最先和最后一公里”出行问题,重庆市着力完善微循环公交网络,打造“小巷公交”服务品牌。

(二)主要做法

一是拓展网络层级,完善线网布局。以拓展公交线网覆盖深度,填补城市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服务空白区域为目标,在已有快线、干线、支线三级公交网络的基础上,增加“微循环”线路层级,将公交线路延伸进社区的背街小巷。小巷公交线路里程一般为3-5公里,站间距200-500米,更加贴近公众出行需求,串联社区、医院、学校、菜市场等,与城市轨道交通、干线公交和公交枢纽场站无缝接驳,充分发挥站间距短、发班频次高、准点往返等优势,实现“出门乘公交、换乘通全城”。

二是选用小型车辆,适应道路环境。针对小巷公交主要在次支道路等背街小巷运营的特点,选用小型纯电动车型投入运营,以适应路窄、坡陡、弯急等道路环境。小巷公交车辆内空调、安全监控、刷卡机、票箱、灭火器等设施配备齐全,乘客乘坐体验较为舒适。

三是统一服务标准,打造服务品牌。区别于快、干、支线公交,小巷公交以“3”字开头的四位数字作为路号,车身统一印制“小巷公交”标志,方便群众辨识乘坐。票价与其他常规公交线路一样,执行2元“一票制”,纳入中心城区公共交通一小时免费(优惠)换乘范围,65岁以上老年人等优待群体享受与乘坐常规公交线路同等的优惠政策。

四是加大扶持力度,保障持续发展。重庆市交通局会同市财政局联合出台支持中心城区小巷公交发展的通知,明确建立市区共担的“小巷公交”财政补贴机制,市级财政建立公交补贴机制,将小巷公交纳入补贴范围,各区根据线路实际情况,按照每车每年不高于10万元的标准给予运营补贴,确保企业运营服务可持续。

(三)取得成效

截至2023年7月,重庆市已开通30余条小巷公交线路,日均运送乘客超过4万人次,累计服务群众出行近1545万人次,公交服务吸引力不断增强。

六、江苏苏州:推进公共交通多层次融合发展,提升换乘出行体验

(一)总体情况

为推动城市公共交通一体化、网络化发展,江苏省苏州市以国家公交都市建设和绿色出行创建为载体,从机制、规划、设施、服务、票制、信息等多层面推进公共交通多层次融合发展,市区轨道交通站点100米范围内公交站点覆盖率达到100%,有效增强了城市公共交通竞争力和吸引力。

(二)主要做法

一是机制融合。依托苏州市城市客运工作联席会议、城市道路交通委员会等机制,不断完善城市轨道交通和常规公交换乘接驳优化提升长效机制。苏州市轨道集团、公交集团两大公共交通运营主体密切合作,成立两网融合工作专班。

二是规划融合。加强常规公交和城市轨道交通两网融合的规划引领,在每条轨道交通线路开通前,组织编制轨道交通与地面交通衔接换乘规划,统筹规划常规公交、公共自行车和互联网租赁自行车、P+R停车场等设施布局,打造以城市轨道交通为骨干、常规公交为基础的换乘出行系统。

三是设施融合。以城市轨道交通出入口100米范围内设置常规公交车站为目标,开展轨道公交换乘提升专项行动,全面摸排全市154个城市轨道交通站点和626个轨道交通出入口,明确需要优化改造的点位,按照“一站一策”制定提升方案,加快推进公交换乘设施建设。

四是服务融合。围绕“轨道接驳、中心优化、外围加密”的思路,通过多源大数据分析乘客出行规律,按照“减重复、提效率、强服务”的原则,“一线一策”制订公交线路优化调整方案。全面梳理摸排换乘需求高、公交服务能力弱的城市轨道交通站点,通过发展“定制化”公交模式,制定轨道接驳公交线路的开行方案。

五是票制融合。实现常规公交和城市轨道交通换乘优惠全覆盖,将全国交通一卡通纳入享受换乘优惠范围。自换乘优惠政策实施以来,共惠及0.7亿次公共交通换乘出行,降低公众出行成本9500余万元。

六是信息融合。提供轨道交通站点常规公交信息服务,在轨道交通站点设置公交信息板。升级出行APP和小程序换乘指引信息,在城市轨道交通“苏e行”APP显示常规公交动态信息,在“今日苏州公交”微信小程序显示城市轨道交通换乘动态信息。积极探索公共交通一码通行,依托“苏周到”一码通功能,在全市范围内实现轨道、公交一码乘车。

(三)取得成效

苏州市区轨道交通站点100米范围内公交站点覆盖率达到100%,公交换乘设施服务能力显著提高。试点开通了轨道交通零等待公交线路,与城市轨道交通线路同频发车,高峰期实现“出站上车,随到随走”,有效提升了城市公共交通整体竞争力和吸引力,绿色出行服务满意率达到92%。

七、陕西西安:探索公交多元化服务,打造高品质公交服务体系

(一)总体情况

陕西省西安市优化调整常规公交线路,积极探索公交多元化服务,先后推出了定制公交、社区巴士等服务产品,不断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差异化公交出行需求。

(二)主要做法

一是开通社区巴士。为满足社区居民“最后一公里”的乘车出行需求,增强公交末梢服务的竞争力和吸引力,西安市开通了11条社区巴士线路,实现“地铁送到站,公交送到家”。社区巴士线路以“微线、微车、微信”为开设理念。微线,即线路长度3-8公里,具有线路短、周转快、运效高的特点;微车,即采用通达性更强的小型公交车辆;微信,即在每条线路建立“公交到家”微信群,及时了解和解决乘客需求和意见建议。

二是开行定制公交。结合西安旅游城市、高校城市的特点,为满足公众、游客、学生等差异化、个性化出行需求,在西安市已开发的“西安公交出行”APP、“西安公交票务”微信小程序中,设置了校园、旅游、通勤、生活四大板块,乘客可按需选择定制公交服务,享受一人一座、一站直达、优质优价的出行服务。

三是探索需求响应式公交服务。在公交客流稀少分散的新建设、新开发区域,探索需求响应式公交服务,以最少最优的资源最大化解决新建设、新开发区域的公交出行问题。需求响应式公交实行市场化票价,乘客通过“西安捷巴士”微信小程序预约购票,公交企业运用信息技术根据乘客出行需求实时计算最优路径,在特定区域范围内快速进行公交运力资源的动态调配,公交车辆可根据实际道路通行条件“定站不定线”行驶。

(三)取得成效

西安市开通11条社区巴士,填补了20条道路的公交服务空白,每天为约6000名社区居民提供出行服务,有效解决了108个社区的居民“最后一公里”出行问题。共开通100余条定制公交线路,累计运送乘客50余万人次。开通2条需求响应式公交服务,服务面积17.5平方公里,涵盖16个产业园、写字楼和18个住宅区,23栋写字楼,214个中小型公司以及2个大型商超,与4个地铁站接驳,工作日每天运送乘客约500余人次,有效满足了服务区域内公众多样化公交出行需求。

八、上海:改善老年人交通出行环境,提升适老化出行服务水平

(一)总体情况

2022年,上海市常住人口2475.89万人,其中60岁及以上人口占比达到25%。上海市通过提升城市公交服务品质、打造人性化地铁出行环境、全面完善步行无障碍设施等举措,改善老年群体交通出行环境,保障老年人出行更加安全、便捷、舒适、顺畅。

(二)主要做法

一是优化提升适老化服务。上海市完善了司乘人员服务规范,明确了司乘人员遇有老年人、坐轮椅乘客时的服务标准,探索“黄金六秒”服务,驾驶员在车辆停稳后延迟三秒开门、关门后延迟三秒起步,让老年乘客更加安全地上下车。开展信息化建设,乘客可通过手机“随申办”App上的“公交到站查询”模块了解无障碍公交车到站信息。

二是完善无障碍公交车辆设施。上海市修订地方标准《公交客车运行技术要求》(DB31/T306-2022),强化了对车辆无障碍性能的要求,要求新投放的9米及以上车型全部为低地板或低入口公交车辆,持续提升低地板及低入口公交车辆占比。为方便乘客辨识,在车辆的“前路牌”、后客门处、车厢内部无障碍区域处,设置了无障碍标识。

三是打造人性化地铁出行环境。上海市根据地铁车站实际情况和安装条件,制定电梯与扶梯改造任务清单,推进车站出入口加装自动扶梯和无障碍电梯。上海地铁所有车站实现上下车无障碍渡板全覆盖,乘客可通过拨打车站预约电话或直接联系现场工作人员使用无障碍渡板服务。通过增设第三卫生间、改造无障碍厕位和加装扶手等举措,持续提升地铁无障碍出行服务,目前,上海90%以上的地铁车站卫生间已配备无障碍设施。

四是完善步行无障碍设施。上海市将人行天桥加装电梯作为民生实事,持续推动人行天桥加装垂直电梯改造,同步完善无障碍坡道和无障碍标识,并在天桥上增加休憩座椅等。完善人行道无障碍设施,对人行道不平整、不连续,人行道被违规占用,以及盲道等无障碍设施不完善等问题开展了重点排查和专项集中治理,确保老年人出行安全。

(三)取得成效

2022年,上海市共有38座人行天桥完成了加装垂直电梯改造,共投放低地板及低入口公交车2637辆,全市低地板及低入口公交车占比达44.2%,有效改善了公交无障碍出行环境。截至2022年底,上海地铁全网共配置无障碍电梯1178台,实现地铁车站无障碍出入。

九、辽宁盘锦:加强公交优先发展政策支持,推进城市公交高质量发展

(一)总体情况

辽宁省盘锦市坚持把公交高质量发展作为城市发展战略,推动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由被动适应向先行引领、由试点带动向全面推进、由政府推动向全民共建转变,不断提升公共交通发展水平,提高人民群众公交出行幸福指数,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的交通保障。

(二)主要做法

一是坚持政府主导。2020年,盘锦市政府投资7084万元支持盘锦客运公交集团摘牌取得5.8万平方米土地;2021年,市政府出台城市公交企业成本规制办法,推动公交补贴制度化,市本级财政补贴资金从2018年5266万元提升到2022年1.58亿元,有力保障了公共交通服务水平提升。

二是坚持行业引领。辽宁省交通运输厅对盘锦市开展公交都市等示范创建工作给予政策和资金支持,2020年,将盘锦城市公交高质量发展列入全省交通强国试点项目。

三是坚持绿色发展。盘锦市大力推广新能源城市公交车,2021年以来,更新纯电动城市公交车470台,配套建设22处充电场站,安装充电桩210个,公交可持续发展能力持续增强。

四是坚持创新服务。为更好满足公众多样化出行需求,盘锦市开通校园定制公交线路50余条,开通早市、夜市、大集定制公交专线和“521双层时光大巴”慢生活城市休闲文化主题专线。

五是坚持数字赋能。盘锦客运公交集团与通信运营商、互联网企业联合成立智慧公交创新实验室,推进数字化研发应用,释放数据价值,助力企业降本增效,2023年上半年实现公交票款收入月度“六连增”,票款收入累计2919万元,同比增长34%。

(三)取得成效

截至2022年底,盘锦市城市公共交通机动化出行分担率达到50.3%,公交服务供给能力持续改善,服务品质显著提升。盘锦市连续三年获得辽宁省城市公共交通优先发展测评第一,人民群众公交出行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断增强。

十、北京:巧用加减乘除法,妙解互联网租赁自行车规范发展题

(一)总体情况

在北京市运营的互联网租赁自行车企业共3家(美团、滴滴青桔、哈啰),运营范围覆盖所有行政区,已形成“中心城区1个运营区+城市副中心、平原新城、生态涵养区N个运营区”的格局,三家企业均按规定将运营车辆信息接入北京市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监管与服务平台(简称市级监管服务平台),并接受市、区、街道(乡镇)管理部门的监督管理,行业一体化综合监管和精细化运营水平稳步提升,为首都市民提供了安全、便捷、绿色的出行服务。

(二)主要做法

一是政策引领做“加法”,健全行业发展政策体系。出台《北京市非机动车管理条例》,坚持总量调控,结合季节特征和出行需求,实施淡旺季总量动态调整;建立“月打分、季评级、定期公示”的服务质量考核机制,从运行监测、秩序管理、用户服务等维度衡量企业服务质量,提高精细化管理水平,以考促改、以考创优;发布并实施《互联网租赁自行车系统技术与服务规范》《城市道路空间非机动车停车设施设置规范》等地方标准,引导企业标准化、规范化经营。

二是综合监管做“减法”,营造包容审慎监管环境。出台《北京市互联网租赁自行车运营服务监督管理办法(试行)》,构建了覆盖“事前、事中、事后”全链条的一体化综合监管体系;组织企业签署诚信经营、优质服务承诺书,按月实施风险评估、按年实施信用评价,并结合“信用+风险”情况实施差异化监管措施,更好激发市场主体活力。

三是科技赋能做“乘法”,夯实管理服务技术支撑。建成市级监管服务平台,为管理部门和企业提供决策支持和数据服务;基于平台开发了调度小程序并建立政企联动“5-30”快速响应机制(5分钟内响应、30分钟内处置完毕),为调度企业清理淤积车辆、规范停放秩序提供支撑;推广电子围栏技术,中心城区的1181处停放区实现了电子围栏“入栏管理”,中心城区轨道交通站点电子围栏覆盖率达70.9%。

四是行业自律做“除法”,构建多方参与共治格局。指导行业协会和三家企业共同签署发布了互联网租赁自行车行业规范用户停放行为联合限制性公约,对严重违规用户采取统一联合的限制骑行措施;与12345市民热线对接并建立月度数据共享机制,持续推动“未诉先办”;开展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停车专项治理百日行动,下大力气整治乱停乱放问题。

(三)取得成效

北京市互联网租赁自行车车辆运力投放更加科学,分布更加合理;企业投放合规率达98%、动态位置接入率达95%,周转率由日均0.9次提升至3.3次,市场环境不断改善。企业运维人员数量达到车辆投放数量的0.3%以上,高精度分体锁车辆占比显著提高,重点区域、重大活动和重要保障时段实现了“无差别”清运。互联网租赁自行车骑行量逐年增长,2022年骑行量达9.68亿人次,日均265.08万人次。在北京市“接诉即办”“每月一题”公众满意度调查中,关于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停放秩序改善的认可度高达92%。

十一、云南玉溪:大力推进慢行系统建设,畅享绿色出行环境

(一)总体情况

云南省玉溪市大力推进中心城区绿道网络建设,建设慢行廊道、专用通道等游憩设施,强化配套设施建设,围绕公共交通站点做好“最后一公里”慢行接驳通道,强化公共交通线路、站点与慢行系统的高效衔接,打造舒适、便捷的城市绿色出行体系。

(二)主要做法

一是完善慢行系统建设。玉溪市建成骑行道32.91公里,建设公共自行车站点113个;完成绿道建设17.41公里,建设沿河栈道16公里。改造非机动车道7.85公里,改造人行道22.92公里,改造游道24.37公里,进一步完善了玉溪市慢行交通系统。

二是推进公共自行车配套。根据公众自行车出行需求,积极完善自行车停车相关配套设施,按照“应划尽划”的原则,在城区所有公交站点周边配套施划自行车停车位,部分公交站点周边设置公共自行车站点,实现公交与自行车的便捷换乘。

三是加强慢行环境治理。玉溪市对慢行环境实行精细化、网格化管理,对违反禁令标志停车等现象“零容忍”,全力整治车辆乱停乱放。组建志愿者队伍,及时纠正、制止行人和非机动车交通违法及乱停乱放行为,引导公众文明出行。加强服务质量考核,督促企业落实主体责任,规范互联网租赁自行车停放秩序,加强对“僵尸车”“废弃车”等车辆回收,强化用户资金监管。

(三)取得成效

玉溪市中心城区建成了154公里的城市慢行生态廊道,城市道路均设置了人行道,全市人行道面积达到388.03万平方米,网络连续、功能完善、环境优美的城市慢行系统基本成型,公众参与绿色出行、弘扬绿色出行文化氛围更加浓厚。

十二、福建泉州:公交+慢行,让出行更加多彩

(一)总体情况

近年来,福建省泉州市积极探索“公交+慢行”模式,提出“多彩交通”发展理念,发展多位一体的公共出行服务体系,逐步形成独具古城风情的“公交+慢行”出行系统。

(二)主要做法

一是构建多元化公交出行系统。打造了由三类服务方式组成的公交出行系统:常规公交“小蓝”是城市公共交通的基础框架,由常规线路、环泉州湾快线和跨区域线路组成。古城观光车“小白”以创新的块状巡游模式在泉州古城区范围内(约6.41平方公里)招手即停。微循环公交“小灰”的定位是连接居民区和主干道公交站点的“接驳车”。

二是打造便捷的慢行系统。依托公交场站推动“常规公交+公共自行车”无缝衔接,引导客流集聚和转换。公共自行车“小黄”服务范围覆盖到居民小区门口100米范围之内,有效缓解城市道路交通压力。

三是智慧化赋能公交发展。泉州公交建设了智慧公交大脑,推出定制公交平台、小白约租平台等,试点开展个性化定制公交业务。

(三)取得成效

泉州以多样化服务引领绿色出行,取得积极成效。2023年上半年,泉州公交客运量2777.8万人次,同比增加51.5%,其中,“小蓝”客运量2447.5万人次,“小白”客运量310.4万人次,“小灰”客运量19.8万人次,“小黄”骑行836.1万次,公众绿色出行日益成为习惯。

十三、西藏拉萨:坚持公交优先发展,促进绿色集约化出行

(一)总体情况

近年来,西藏自治区拉萨市坚持公交优先发展战略,加快城市公共交通领域新能源汽车的推广运用,优化公交服务,强化数字赋能,促进绿色、集约化出行。

(二)主要做法

一是政府主导,坚持公交优先发展战略。拉萨市高度重视公共交通发展改革工作,始终把“公交优先”作为解决民生问题的重点工作来抓,印发了指导性政策,对城市公共交通在发展规划、设施建设、路权分配、车辆配备、补贴补偿、财税扶持、智能信息化建设和新能源应用等方面进行优先安排,完善保障措施。市财政按照“一年一核、一年一补”的方式,对公交运营进行补贴,2019—2022年累计补贴3.46亿元,年均补贴8652万元。

二是绿色发展,加大新能源汽车推广力度。拉萨市始终将城市公共交通作为推广应用新能源汽车的重点领域,加快推广应用新能源车辆。2019—2022年新增和更新新能源公交车140辆,新能源公交车总数增至562辆,新能源公交车占比100%。

三是优化服务,提升公交服务保障能力。拉萨市推出定制公交服务,根据社会组织、单位、企业和个人的个性化出行需求,开行定制公交出行线路。推进适老化改造,2019—2022年新增40辆低地板及低入口城市公共汽电车,设置了残疾人士专座、轮椅锁轮器等专用设施。打造特色旅游线路,串联市内主要景区景点,方便群众和游客出行。在政务大厅设立便民窗口,为公众提供公交卡办理服务,群众只需持相关证件即可办理,即办即取。

四是数字赋能,推动公众出行便捷高效。乘客可通过“车来了”“掌上公交”“牦牛出行”、高德地图手机APP等查询公交实时动态。拉萨公交实现全国交通一卡通互联互通,并广泛推广移动支付方式。公交出行除现金支付外,还可通过刷银行卡、云闪付、手机APP等方式支付,极大便利了乘客出行。

五是加大宣传,营造公交优先良好氛围。拉萨市以绿色出行宣传月、公交出行宣传周等活动为契机,大力宣传地方各级政府在推进城市综合交通体系建设和推广绿色出行等方面的成效和经验,在全社会形成良好的公交优先和绿色出行宣传氛围。

(三)取得成效

截至目前,拉萨市共有城市公交线路48条,线路全长1110公里,运营车辆562辆,新能源公交占比达到100%。城市公交日均发车3886趟次,日均行驶里程8.4万公里。2019—2022年,拉萨公交累计客运量2.69亿人次,年均客运量6714万人次,城市绿色出行体系建设取得积极成效,社会公众乘坐公交出行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持续增强。

打印本页 | 关闭此页
友情链接

您是第   位访问者
版权所有 2005-2018 济南长途汽车运输有限责任公司
公司地址:济南市天桥区堤口路75号 E-mail:jncyxc2018@163.com
官方域名: www.ejncy.com 鲁ICP备18040730号-1 www.jnctys.com 鲁ICP备05018217号
建议使用1024×768分辨率 IE8.0及以上版本浏览器 flashplayer8.0以上版本播放器